宜昌市位于長江中上游交界處,地處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口。宜昌古稱夷陵,素為“川鄂咽喉,鄂西重鎮”。宜昌歷史悠久,遠在四、五千年前先人已在宜昌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戰國為楚西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西漢初年(約公元前二百年)為縣治,東漢建安年間(約公元二百年)又為郡治。此后各代,稱郡或稱州或稱府。宜昌是鄂西政治、軍事的中心。近代以來,進出口四川、重慶的物資都要在這里換載,成為重要轉口碼頭。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辟為通商口岸。宜昌古名較多,使用時間較長的是夷陵和峽州。古稱峽州,因位于長江西陵峽口而得名。稱夷陵,緣于“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1648年改“夷陵”為“彝陵”, 1735年撤州升府置縣,名府“宜昌”,名縣“東湖”。民國時期,廢府留縣,定名宜昌。
有史以來,宜昌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長坂坡之戰”和“夷陵之戰”都發生在這里。宜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曾養育了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民族團結的使者王昭君等。古今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郭沫若等都曾來過宜昌,留下了光輝詩篇。
宜昌中心城區,長江穿城而過,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的重點景區西陵峽口風 景區和龍盤湖風景區點綴其間,長江葛洲壩和三峽工程雄踞市內,城市東、北、 西三面青山環繞,樹木蔥蘢,城南的大片森林與江漢平原相接。宜昌是我國珍稀瀕危植物最集中的城區之一。宜昌境內建立了2個國 家級的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和5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地域內有各類 高等植物3000多種,有國家級珍稀植物43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42種。
宜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長江黃金水道與焦柳鐵路的交匯處,全國最大的水電水能源中心。隔河巖大壩電站為湖北之最,葛洲壩電站為中國之最,三峽大壩電站為世界之最。宜昌市資源豐富,有水能、礦產、林產品等資源。宜昌盛產茶葉、柑桔、煙葉、香菌、木耳、板栗等土特產品,是湖北省茶葉、柑桔主產區。
宜昌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既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又有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宏偉的現代建筑工程。境內的長江西陵峽是全國十大風景旅游名勝之一的“三峽畫廊”的重要組成部分,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為全國40個著名景點之一,還有屈原故里、昭君宅第、長阪坡、關陵廟、三游洞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址。此外,以“百島湖”清幽秀麗而著稱的清江風光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
宜昌旅游景點:三游洞、中華鱘研究所、車溪民俗村、猇亭古戰場、神農架林區、夷陵廣場、宜昌博物館、濱江公園、關陵、天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