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原名白崖場,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因傳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隱修于鎮上寶輪寺,后改名為龍隱鎮。清朝初年(公元1918年)地方商紳集資在青草坡創建了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龍隱鎮”,并延續至今。
磁器口古鎮擁有“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鳳凰山昂其右,三山遙望,兩谷深切。鳳凰、清水雙溪瀠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寬岸闊,水波不興,實為天然良巷。作為嘉陵江邊重要的水陸碼頭,曾經“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萬盞明燈”繁盛一時,被贊譽為“小重慶”,是重溫老重慶舊夢的好去處。1997年,重慶新發行的一套《最后的回憶》地方磁卡,與解放碑、通遠門、臨江門并列的就是磁器口大碼頭。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鎮之稱,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建。古鎮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猶存的茶館、有歷史傳承的碼頭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宮十八廟;有正氣凜然的紅巖志士抗戰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清唱、火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旅游產品,有享譽四方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等飲食三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