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與法國同行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一。學校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存爭議),于1913年由國民政府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于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大學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學府。武大校園環境優美,建筑風格奇特,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2012年中國校友會網大學排名,武大位列第八名。
學校坐擁珞珈山,環繞東湖水,地勢蜿蜒起伏,錯落有致;校園綠樹成蔭,花香流溢;建筑獨具風格,美侖美奐,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武漢大學歷史溯源于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1893年),后數易校名,1928年7月正式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抗日戰爭期間,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抗戰勝利后遷回珞珈山。到1946年底,學校已設有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武漢大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很高的學術地位。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鄧穎超、羅榮桓等在這里從事過革命活動。王世杰、王星拱、周鯁生等相繼擔任校長。辜鴻銘、竺可楨、鄔保良、查謙、桂質廷、葉雅各、李四光、聞一多、黃侃、郁達夫、沈從文、朱光潛、劉賾、劉永濟、葉圣陶、楊端六、李劍農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先后在這里任教。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中國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武漢大學文理學士畢業生成績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