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三峽大壩幾公里處,位于廟南寬谷中黃牛峽南岸的黃牛山腳下,臨江聳立著一座紅墻黃瓦和金碧輝煌的古建筑,這就是三峽中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筑黃陵廟。
黃陵廟,原名黃牛祠、黃牛廟。相傳此廟是春秋時代為了紀念神女助禹開峽的功績而修建。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今宜昌)縣令時,只信禹王開山之功,認為神牛助禹開峽的傳說純屬無稽之談,故將"黃牛廟"改名為"黃陵廟"。黃陵廟是長江三峽地區保存較好的唯一一座以紀念大禹開江治水的禹王殿為主體建筑的古代建筑群。這里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有關長江三峽特大洪水水位等重要的水文遺跡和實物資料,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里又是長江三峽地區水位變化的水文資料庫。這些資料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和正在興建中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水文依據。
黃陵廟初建時,氣勢十分的宏偉。"廟前游客拜且舞,擊鼓吹笙屠白羊"。香火極旺,后因屢遭戰爭毀壞,幾經重建,雖不如初建,卻仍然是三峽中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現僅存明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候祠等。
禹王殿富麗堂皇,斗拱飛檐,陶瓦獸脊,由36根大楠木立柱支撐,殿前高懸著兩塊木匾。其中有清慈禧太后所書的"砥定江瀾"和署名惠王所書"玄功萬古"。殿外立有《黃牛廟記》石碑、相傳為諸葛亮所撰寫。
|